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谨守礼仪的国度,尤其是对那些弘扬正气的典故,往往能够千古流传,尤其是有关孝顺父母,奉养双亲的人更是会得到人们的尊敬。除去一些已知的故事,其实还有一些实例不为人知,下面就是小编要说的就是缇萦救父的故事,想知道更多的小伙跟 花镇情感小编 来了解一下吧。
一、缇萦救父的故事
公元前167年,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。她的父亲淳于意,因为喜欢医学,而且又经常给人治病。后来他做了太仓令,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,辞了职,当起医生来了。
有一次,有个大商人的夫人生病了,请淳于意帮她医治。那个病人吃了药,病也没见好转,过了几天死了。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,说他是错治了病。当地的官吏判他“肉刑”,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。
淳于意有五个女儿,可没有儿子。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,望着女儿们叹气,说:“唉,可惜我没有男孩,遇到急难,一个有用的也没有。”
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,又是气愤。她想:“为什么女儿偏就没有用呢?”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去长安。
缇萦到了长安,托人写了一封奏章,到宫门口递给守城门的侍卫。汉文帝接到了奏章之后,知道上书的是一个小姑娘,倒是非常重视。那奏章上写着:
“我叫缇萦,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。为父做官的时候,齐地的人,全都说他是一个清官。这回儿他犯了罪。我不但为父亲难过,也为所有受到肉刑的人感到伤心。我情愿给官府没收做牛做马,替父亲进行赎罪,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”
汉文帝看了信,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,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,就召集大臣们,对大臣说:“犯了罪该受罚,这是无可反驳的。可是受了罪罚之后,也该让他重新做人。现在惩办一个犯人,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,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。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!”
二、缇萦救父故事的结局
大臣们一同商议,最后拟定了一个办法,把肉刑改为打板子。原来判砍去脚的,改为打五百板子;原来判割鼻子改成了打三百板子。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。这样,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。 汉文帝废除肉刑,看起来是一件好事。但是事实上实际执行起来,却是存在弊病。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,就给打死了,这样一来,反而加重了刑罚。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的时候,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,又再减轻了一些。
这就是缇萦救父故事,缇萦救父贵在孝顺,所以在现在也有很多以缇萦救父,来教育孩子要懂得孝顺父母,持感恩之心。
情感问题免费分析
获导师一对一咨询
移动端官网
扫一扫
解锁更多情感秘籍
现在预约
首次咨询,免费领取1次情感分析
*承诺资料仅用于情感分析,严格保密
© 2016 HuaZhen,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花镇用户协议 移动版
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6号
粤ICP备16060296号
咨询热线: 020-32519581 广州鹊哥数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