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中有这么一句“我今度汝,已出生死,汝遵佛语,名报佛恩”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佛祖在度阿难之后告诫他说,我已经度你离开生死轮回,那么你就要遵照我的嘱咐,更不要忘记我对你的恩德。也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教育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。
一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解释
从字面意义上看,佛祖似乎是在要求阿难报恩,但佛是无私的,是无所不能的,既然无所不能又无私,佛又怎么可能要阿难报恩呢?所以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,向佛者心中应该有恩情存在,对于施恩于己的人,即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。
一般人对佛有一种错误的看法,认为佛门皆是出家之人,不染红尘,自然也就无所谓恩怨,所以佛既是无怨的也是无恩的。其实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,佛自然是无怨的,但佛又是讲报恩的。
二、南怀瑾大师的主张
对于报恩的重视,南怀瑾大师也是秉承了佛家一贯的主张。当年在他潦倒的时候,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曾给予他帮助,而在南怀瑾名声逐渐大起来之后,他却也没有丝毫忘记张先生对他的帮助,此后每有张先生的事业需要,南怀瑾总是倾全力相助,堪称是报恩的典范。
三、古人云
古人讲: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。恩情不分大小,别人的每一份恩泽,我们都必须永远牢记在心里,当我们有能力回报的时候,就一定要全力相报。
不管是受挫时别人的一点关心,还是孤单时别人的短暂陪伴,抑或是落魄时别人的一粥一饭,对于我们的人生都是一种鼓励,它们都帮助我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。人生之路,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孤独前行,一路上走过,别人的恩泽无法估量。
从出生的那一刻起,我们就应该要感恩生育我们的父母。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给予我们生命。在此后的成长之路上,父母又扮演着我们坚强的后盾的角色,无论我们的人生如何,他们永远都在背后默默地关注我们、爱护我们,所以这份恩情将是我们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回报的恩泽。
朋友是人生路上难得的伴侣,真挚的友谊是我们的人生支柱,他们在困难时给我们帮助,在忧伤时替我们分担,朋友的恩情也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报偿的。
还有师长的恩情、伴侣的恩情、子女兄弟的恩情以及来自陌生人的恩情……因为恩情的存在,所以让我们感到人生充满了温馨,因为恩情的存在,所以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不会孤单向前。对于这种种深入生命的恩情,我们要懂得回报,才能让它更长久的延续下去。
四、其他解释
禅修讲究脱世,但也绝不排斥报恩,相反历来的高僧大德都认为,如果一个人总是怀有报恩的心,那么他内心中的慈悲之念是一定要比恶念更多的,这对于修行禅法来说,也一定是不无裨益的。然而不幸的是,在现实的社会中,有知恩图报之心的人却并不多,很多人知恩非但不想着回报,甚至在利益面前恩将仇报,这样的人就活该受到人生的惩罚了。
目犍连尊者泛舟渡江,江面宽而水湍急,尊者行至江中,见一人正在呼救,尊者连忙救此人上舟。此人被搭救,对目犍连尊者感恩戴德,不住说要报答尊者,尊者一笑了之。
没想到舟至江心,大浪顿起,小舟因载不动两人,随时有倾覆的可能。此人渐渐收敛了刚才的笑容,神情忽然变得凶狠,上来一把将目犍连尊者推至江中,泛舟而去。目犍连尊者掉入江中,天空顿出五色祥云,尊者被万条鲤鱼托起、飞升成仙,而那泛舟之人,却被一个大浪盖入江中。
以上是佛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,从中我们能够体会的是,尊者之所以能够成佛,就是因为他的慈悲之心,凡人之所以会殒命,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感恩。
五、佛家的看法
其实在佛家看来,有没有善心,懂不懂感恩,本就是世俗之人与佛陀的差距。一个人若有了感恩之心,那即便身处世俗之中,亦可以成佛;而一个人若没有感恩之心,受别人大恩情却不想着报答,甚至恩将仇报,那即便是王侯将相,那也与虫豸、野兽无异。
不从佛心的角度讲,单论我们所处的社会,我们也是应该以报偿对待恩情的。因为我们毕竟是在一个人与人的社会中生存,如果每个人都恩将仇报,那么长此以往,人与人之间又怎么可能有恩情呢?
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,我们所受之恩必然无从数起,但我们必须学会感恩,在感恩的同时奉献一份对他人的关爱,也就偿还一份恩泽。学会了感恩,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感人之处。
情感问题免费分析
获导师一对一咨询
移动端官网
扫一扫
解锁更多情感秘籍
现在预约
首次咨询,免费领取1次情感分析
*承诺资料仅用于情感分析,严格保密
© 2016 HuaZhen,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花镇用户协议 移动版
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416号
粤ICP备16060296号
咨询热线: 020-32519581 广州鹊哥数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